作者:张凡 来源:中国地质图书馆
2023年7月10日至16日是全国第33个节能宣传周,以“节能降碳,你我同行”为主题。7月1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低碳日”的由来
2012年9月19日,在国务院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的常务会议上,决定自2013年起,将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立为“全国低碳日”。建议“全国低碳日”定位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公众宣传教育活动,每年设定一个宣传主题,设立一个基础支撑机构具体开展活动等。
“全国低碳日”是为普及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和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2013年6月6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召开媒体通气会,确定2013年6月17日为首个“全国低碳日”,启动“低碳中国行”活动。
什么是低碳?
低碳,指温室气体排放更低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低碳的内涵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生活方式等,其核心内容为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
为什么要提倡节能低碳?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傲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必须节能低碳,保护我们唯一、共同的地球,建设美丽家园。节能低碳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碳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气候变化: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会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逃逸,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海洋酸化:碳排放导致大量二氧化碳进入海洋,造成了海洋酸化。酸性的海洋会破坏海洋生物群落的平衡,导致许多生物种群数量减少或消失。
空气污染:碳排放和其他排放物质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形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生态系统破坏:大量的碳排放和其他人类活动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来说,低碳生活就是从节俭的角度出发返璞归真地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约一切能源和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低碳生活理念与低碳生活方式。
日常低碳行为有哪些?
1.低碳消费:少买衣服,并且尽可能选择棉、麻等质地的衣服;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返璞归真,减少塑料的使用。
生活中每一个小的消费选择,都会左右碳排放的数量。《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0):提升气候新动力》表明,我国家庭生活消费所引发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已占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2%。如果每个家庭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国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90万吨。
2.低碳饮食:节约粮食不浪费;少点外卖,减少或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饮酒适量,少抽烟。
如果每个家庭每月少浪费一斤粮食,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如果每个烟民每天少抽1支烟,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如果夏季每人每月少喝一瓶啤酒,可以减排二氧化碳86万吨。
3.低碳居住:随手关灯,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合理使用空调、电风扇等家电等。
如果每个家庭多使用1只节能灯,国家每年可节电约33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3100万吨。如果做饭前可以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再用电饭煲煮饭可节电约10%,国家每年可节电约20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90万吨。
4.低碳出行: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系统、步行或骑行等方式出行,减少驾车出行的次数;选购汽车时,尽量选择小排量汽车。